中国储能网讯:2023年一季度,动力电池上市企业业绩好坏参半,但涉及储能领域的动力电池上市企业形势总体向好,包括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、鹏辉能源等企业实现营收、净利润双增长,储能赛道正迎来新赛点。
当前,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愈发激烈。在稳定现有新能源汽车装机量的同时,储能赛道已成为动力电池企业新增长极。据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以来,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超15家企业已透露储能项目建设规划,累计投资金额超160亿元。同时,包括深圳、长沙、佛山、东莞等多地发布有关储能领域的利好政策,助力储能发展。
目前储能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,储能在整个绿色低碳产业中,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,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,到2030年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,国内累计市场规模达10万亿元。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,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。国内储能产品在海外也有明显的竞争优势。就短期的价格、市场、政策波动,以及远期“双碳”政策而言,储能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非常大。
储能产业链企业业绩获增长
高工产业研究所数据统计显示,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储能电池出货量为42GWh,全年增长态势保持不变。一季度,近30家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绝大部分实现较快增长。综合储能各产业链环节来看,逆变器业绩持续爆发,储能电池、系统均出现分化。另由于全球光伏储能需求性上涨,储能系统企业全球出货不断攀升。
尽管动力电池企业一季度业绩盈亏各异,但是已布局储能赛道的动力电池企业业绩亮眼。鹏辉能源一季度实现营收约24.95亿元,同比增长50.14%;归母净利润约1.82亿元,同比增长101.46%。阳光电源一季度实现营收约125.80亿元,同比增长175.42%;归母净利润约15.07亿元,同比增长266.90%。此外,包括宁德时代、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一季度同样实现营收、归母净利润较快增长。
对于业绩实现较快增长的原因,鹏辉能源在一季度报中表示,收入与利润增长主要是公司储能业务增长所致,其中家用储能与大型储能业务大幅增长。4月,鹏辉能源宣布将投资73亿元在浙江、河南两地投建储能电池项目。阳光电源则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,一季度储能业务收入约36亿元,储能系统业务实现超预期增长,年初预期发货6GWh~7GWh,实际发货7.7GWh。
此外,在保持与新能源车企稳定的动力电池供货量时,不少动力电池企业寻求储能赛道作为第二增长极。宁德时代董秘蒋理在最新的投资者活动中表示,宁德时代储能产品具备长寿命、高安全等优势。长循环方面,宁德时代已实现 1.2万次长循环电芯量产且投入应用;高安全方面,宁德时代已实现DPPB级电芯单体失效率,并将进一步打造核电级安全储能产品。就系统方面而言,宁德时代还在EnerC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更高集成、更高充放电效率的下一代产品。
今年3月中旬,宁德时代携液冷 CTP 储能解决方案首次亮相于日本东京举办的国际智慧能源周。在展会上,宁德时代展出了户外EnerOne电柜,以及上述提及的户外预制舱系统EnerC,并公布了液冷储能解决方案的详细内容,引起业内广泛关注。
回顾2022年,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系统业务营收约449.8亿元,同比增长230.16%,成为宁德时代现有业务增速最快的板块,占营收比重近14%。而在此前两年,宁德时代2020年、2021年储能业务营收分别为19.43亿元、136.24亿元,占营收比重分别为3.86%、10.45%,储能业务实现营收增长超20倍,业务比重增长超3倍。
资本竞速储能赛道
近年来,欧洲户用储能需求不断攀升,据阳光电源测算,欧洲独立屋顶数量约1亿余户,截至2022年,欧洲光伏累计装机量约52GW,户用光伏渗透率不到10%,未来仍有600GW增长空间。所以我们判断未来至少五六年欧洲应该是仍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。
得益于欧洲户用储能等发展,国内动力电池产业链储能电池全球出货量攀升。根据第三方机构InfoLink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前十名企业榜单,一季度,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达43.9 GWh,而出货量前十名的企业中,国内储能电池企业占据九席。其中瑞浦兰钧正谋划港股上市。
随着储能领域企业业绩逐渐提升,资本市场反应积极,5月15日,A股储能板块指数报1630.373点,板块涨幅达2%。与此同时,投资者或机构愈发有意投入储能赛道业务。据记者不完全统计,今年一季度,国内储能赛道已获超10起融资。此外,在投资扩产方面,仅4月已披露13起储能相关项目,包括云通锂电、南网储能、远景动力等企业均在储能领域有新扩产计划,预计投资金额破百亿元。
值得一提的是,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已于4月正式签约落户上海,该工厂规划生产特斯拉超大型商用储能电池,预计于2024年二季度投产,初期规划生产商用储能电池可达1万台,储能规模近40 GWh。
实际上,除了锂矿企业、动力电池企业、新能源车企等产业链企业,包括华为、美的、黑芝麻等企业已跨界而来,迈入储能业务。今年2月,华为土耳其公司与Liva能源公司、Masfen能源公司等签署合作协议,上述土耳其公司将从华为获得2000MWh的储能系统。此前,2021年10月,华为还获得沙特红海新城的储能项目,规模达1.3GWh,成为彼时全球最大的储能项目。
紧跟全球储能市场变化,产业链企业、跨界企业越来越多走出国门,将储能产品带向国际,推动践行“双碳”目标。据国家能源局官网消息,截至2022年7月,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,与30多个能源类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建立合作关系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绿色能源项目合作。
利好政策助力储能发展
据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专委会及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计,未来5年,年度新增储能装机呈平稳上升趋势,保守场景下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为16.8GW;理想场景下年平均新增储能装机为25.1GW。
近期,随着动力电池原材料出现波动,储能领域发展再度引起热议。阳光电源在最新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提及行业现状时表示,去年上游硅料、碳酸锂价格处于高位,但年后,上游硅料、碳酸锂随着产能释放,供需矛盾逐步解决,终端价格快速回归,经济性持续改善。光伏和储能的投资收益大幅提升,刺激光伏和储能快速增长。
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,近期碳酸锂价格跌势暂缓,上游材料价格止跌。该行认为锂盐价格回落叠加政策催化,预计2023年工商业储能将加速爆发。高工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,2022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25GWh,同比增长超3.5倍,2026年国内户用储能锂电池出货量有望达100GWh。品牌力突出的企业将在户用储能赛道持续表现强劲。
与此同时,目前,已有20多个省市规划“十四五”时期新型储能的装机目标,包括上海市、合肥市等多地市也相继出台储能领域利好政策,储能产业链企业已成为各地争相招引的重点对象。
5月12日,《东莞市加快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“措施”)出台,围绕七大方面提出了20条专项扶持政策,包括对科技含量高、带动效应强的新型储能重大项目,采取“一事一议、一企一策”方式予以重点支持;对取得贷款贴息的企业增资扩产项目,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;对建设创新载体最高给予500万元奖励;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制定,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。
在应用端,措施鼓励电源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多元化应用场景开发。比如对储能示范项目按放电量奖励0.3元/千瓦时,累计补贴2年,同一项目最高300万元;对储能领域新产品开展电池产品出口认证,按发生额50%予以资助,每个企业最高100万元。
2022年,东莞市以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667亿元,同比增长11.3%。东莞市提出,到2025年,以新型储能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集群率先突破1000亿元规模。